走出受傷的童年 

理解父母,在傷心與怨恨中找到自由

就人性而言,我們是自身人性缺點的受害者加害人

我們常因為世俗的渲染而告訴自己,當父母對我們犯了錯時,

我們要以寬容的心來原諒。但對於我們的內心其實是一種假象。

我們不原諒父母,就會被冠上〝不孝〞一詞。

我們似乎騙了外界 更騙了我們自己。

即便嘴巴上了我們原諒,但童年的傷郤只是我們選擇視而不見的一種手段而已。

 

只有原諒與內心做連結,這份原諒才能真真正正的療癒我們的內心。

很多時候,我們人生的不順遂,有一大半是來自於我們不快樂的童年。

有時我會覺得教育的根本不在於父母對孩子,而是上一代的父母對這一代的父母。

當父母對父母和解後,這一代的父母自然能夠教育好孩子。

因為傷是會延續的情緒產物…......

當上一代的父母自己被家暴被虐待或被冷漠以對,上一代的父母本身已經存在著一種需要被修復的心靈。

一個需要被修復的靈魂,又怎麼有能力來引導孩子呢?

當父母對父母之間的相互關係有了良善的連結,父母對孩子自然會有很親密的聯繫。

時代的進步,資訊的發達,在市面上到處都有如何做個好父母的資訊,或親子關係要如何改善。

而為什麼那麼多良善的資訊下,還是常常在社會版面出現父殺子或子殺父的悲傷事件。

 

是否上一代的父母本身的傷並沒有得到安撫,

而被上一代父母教育之下的我們它們深深烙印在我們這一代的父母中,因此,我們也需要被關懷,也需要被引導。

就好比,小時候因為長期處在恐懼與壓力的家庭生活環境下,長大後,變得及為容易恐懼,內心深處深根著很深的恐懼感與焦慮。

隨著長大進入社會,都不知道,你會發現有些人會看人臉色過日子心裡是那麼容易在乎別人,而常搞得自己疲累不堪,而後,

只要身處在有壓力或緊張的環境下,又會發展出相關的生理疾病。

這些都是經過後來為人父母後才慢慢知道,原來這跟小時候的生活環境有關。

而身為人父母後,也因為自身的家庭教育的關係,對於孩子,總是保有一種焦慮感,無法放鬆的看待孩子的每一件事。

甚至於對於孩子是沒有耐性的。

有根本的良好教育,光靠親子書是不夠的,我們必需要開始正視面對,我們人生潘朵拉的寶盒,

將塵風以久的心靈釋放出來,並且治癒它,我們才能得到救贖。

也才能進而真正的愛我們的孩子,傾聽他,接受他,無條件的愛他。

當我們真正的療癒了我們自己的傷痛,我們才有愛人的能力。

我們不在需要時時刻刻閱讀親子教養的書,那一切會發生的自然而溫暖

我們會充滿愛來看待孩子的一切,而這一切孩子們必然感受得到。

那時一切的一切都會充滿愛。

而本書的重點在於說明,父母今天加在我們身上的磨難,很有可能是小時候他們經歷的創傷,

只是在當時,沒有人去開導父母去關懷父母,將父母心中的痛給引導出來,並治癒父母,

所以父母便帶著亞人格成長!我們都忘了母也是人也是有童年的,沒有人一出生就會當父母,

父母這個角色也需要學習,而當這些父母心中帶有傷痕,心中的愛有可能是愧乏的,

他們可能無能為力愛我們,更可能在當了父母後,小時候的那些創傷在度回到他們心中,或可能童年塑造的陰影反而反應在我們上,

有可能小時候,我們的父母就是被打大的,所以,我們的父母也打我們

小時候,我們的父母總是看臉色過日子,所以長大之後,我們的父母變習慣於看人臉色,

而教養我們時,不擅於溝通或表達,就什麼都不跟我們解釋,只會給我們看臉色。

小時候在高壓環境之下成長的父母,長大後可能反應很兩極,

有可能,父母知道高壓後的痛苦,於是反轉了,知道高壓之下必有叛子,於是更有耐心的教育孩子。

也有可能,觀念根深地固,所以長大後的父母,也以高壓政策來教養小孩。

本書,其實是要我們站在父母的立場,想想父母當时的狀況,理解父母也是受害者,進而對父母產生同理心,而真正的原諒父母。

當然,身為子女的我們,父母是無權來傷害我們的,但事情就是發生了,為了將悲傷終止,我們必需釋懷,我們必需放下。

我們必需有一份堅強又堅固的心來當做基石。

而理解父母的一生,我們將會因為憐惜,而產生慈悲,因為慈悲而產生愛,因為愛而願產生打開心去理解去包容去原諒,那一刻,我們才能算是真正的解脫。

療癒自己也療癒父母,進而創造出有愛的人生。

我們療癒了自己後,在創造出下一代,才不會從道覆徹,將傷害延深到下一代去。

 

arrow
arrow

    30起40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